此時此地

記錄相遇,為您的創作留下一點痕跡

談《Di-Dar 音樂劇場》的狂歡化

「陳洛零」的個人頭像

風車草劇團《Di-Dar 音樂劇場》(下稱《Di-Dar》)先後在葵青劇院演藝廳及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上演,由八月上旬演到九月。故事講述一學生黃樂成(岑珈其 飾)在和同學課後跳舞時因急病離世,成為孤魂野鬼流連學校。多年後張校長(葛文輝 飾)因學校財政緊絀,故硬推中樂團以獲得資助,但學校卻在一次早會的嗩吶演示中,招來黃樂成的鬼魂。張校長唯有勉強同意請來舊生、現為法科師傅的龍震天(梁祖堯 飾)驅除鬼魂,卻引出舊日恩怨。原來當年龍震天因堅持要悼念黃樂成「頭七」而被張校長趕出校。故事就在學校既要推廣中樂、又要處理鬼魂的目的中開展,而龍震天、各師生(包括現為老師的舊生周Sir(湯駿業 飾)及Miss Tong (邵美君 飾)及黃樂成在誤打誤撞下組成殯儀跳唱組合出道,紅遍樂壇,亦在過程中化解多年恩怨。風車草劇團賣票能力不容置疑,場場爆滿,而媒體及網友對此劇好評不絕。此劇好評如潮,本文就不花篇幅評價《Di-Dar》,而是用前蘇聯文學理論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 1895—1975)的「狂歡」理論,淺談《Di-Dar》戲內戲外的「狂歡」要素。

首先,《Di-Dar》在劇情上是有挑戰階級、推翻權威的狂歡特質,符合「狂歡化」中破除階級、否定權威的精神。最典型的例子當然是象徵權威的張校長如何在劇中被戲謔。大眾一般對一校之首的校長有刻板印象,認為校長在學校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張校長首先現身在聖賢中學的早會,強調加入中樂團可「大過變小過,小過變缺點」,又決定聘請法科師傅到宗教學校作法,更有令龍震天退學的權力,凡此種種都暗示校長權力之大。然而,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意職到張校長原來只是「紙老虎」,例如他不得不受龍震天脅逼,自己揞荷包支付法事額外費用;而他開除龍震天學籍,也是為世所迫、無可奈何。當然,劇中高潮是龍震天為張校長作法,張校長在棺材內無法動彈、任人魚肉,性命繫於龍震天及一眾師生,呈現一種階級倒置的趣味。劇中有不少角色都有傳統上的從屬或上下關係,但這種關係又是可被推翻的。例如張校長是Miss Tong上司,但Miss Tong卻是校長情人,對校長有控制權。龍震天和龍妙妙是兩父女,但龍妙妙不太服從龍震天的權威,執意學法,而其後也和父親組成舞團,變成對等關係。劇末主要角色組成殯儀跳唱組合R.I.P,基本上已破除任何階級,達至眾生平等、同歡同樂。

此外,《Di-Dar》在劇情上戲謔嚴肅主題,嘲諷宗教、笑談生死,貫徹狂歡中的嬉笑打鬧,甚至無視禁忌。《Di-Dar》中的聖賢學校為宗教學校,舞台中間掛著巨大的十字架,因而顯得早會時發生的靈異事件更見搞笑;而張校長欲聘請法科師傅到一宗教學校施法驅鬼,而不是循其所信宗教解決問題,更或許有嘲諷宗教對這些靈異現象的無能為力。雖說如此,整個觀感又不會覺得是要大力批判某些宗教,更像是以宗教作為其中一種象徵,戲謔嚴肅主題以破除禁忌,更重要是達到好笑的戲劇效果。雖然表面上劇情似信仰道教思想,但後段七星燈的劇情,其誇張化的作法儀式反令到戲劇中的世界觀「失真」,誇張、扭曲、變形令劇中的「宗教」變得好笑,反而觀眾不會錯認為劇中宗教等同現實宗教,一切皆「戲劇效果」。而死亡的主題常予人沉重嚴肅之感,喪葬儀式更讓人連結到悲傷的情緒,而現實中若有人在喪葬儀式嬉笑多會遭人責罵。但《Di-Dar》反其道而行,百無禁忌。先在靈堂中「表演」,後來更出道組成跳唱組合R.I.P (來源應為Rest in Peace),名曲〈死氣洋洋〉、〈真的孝子〉、〈你唔拜我喇!〉和〈全身火化〉將香港膾炙人口的流行曲配以改編歌詞,以戲仿「貶低」喪葬儀式中的莊嚴神聖,讓「死亡」變得搞笑,不再嚴肅。

「狂歡化」的理論出自狂歡節,在中世紀的大城市時間可以長達三個月之久,節慶活動得到廣大群眾的參與,不論階級一同狂歡。《Di-Dar》戲內戲外的多個安排,營造一種共同參與的氛圍。首先在戲內,《Di-Dar》加入了許多香港的文化符號或集體回憶,這些事物有高的認知度,增加觀眾的投入感。例如模仿電視節目「東張西望」、每年一度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網上討論區「連登」等,演出充分表現其「神髓」,例如肉緊的女主持、宣佈開場的音樂、網民潮語等,有形有神,好笑之外更是推動劇情的助力,例如以討論區的風評轉變,來交代主角群如何在夏蕙BB的幫助下捱過爭議。另外,戲中的改編歌用了Youtuber晴天林的改篇歌詞,將香港傳唱度較高的流行歌曲以「喪葬」版本演唱,雖然對這些流行曲的熟悉程度可能隨觀眾世代有差異,但觀乎現場氣氛及笑聲,普遍獲得認同及喜愛。此外,《Di-Dar》也著重觀眾參與,以有座位的演出來說要求觀眾站立的演出較為少見,但在劇初唱校歌一段,劇中角色要求觀眾站立,拉近角色和觀眾距離。筆者觀看的場次因颱風而變成尾場,安可部分現場氣氛甚為高漲,有身臨演唱會之感。戲外方面,是此《Di-Dar》在劇後設攤位派發糖果,宣傳贊助商之外也仿效喪禮吉儀糖,演員還叫大家拿完後不要回頭,是有趣及讓人投入的劇場體驗。

《Di-Dar》非常好笑,但讓人難忘的是劇中狂歡精神的體現,以平等、自由、歡樂達到和世界、別人及自己的和解。筆者覺得《Di-Dar》其實有三段結局,每一段都達至某些和解。第一段是在「叱咤頒奬禮」得到奬項,得到社會認同,是和曾否定自己的社會達到和解;第二段是校長的七星燈回魂,張校長為黃樂成犯險、龍震天為張校長作法、解掉Miss Tong「劏豬凳」的迷信,主角群共同為達成同一目的而努力,是和曾交惡的他人和解;第三段是三位舊友和黃樂成再次共聚樹下,重現劇初一幕,感覺是和昔日悔恨的自己和解。一個死人同活人的觸碰和擁抱,表現跨越生死阻隔的「自由」。風車草劇團的格言中有一句「我們都是從最壞之中找最好」,很多事情如死亡都是不可避免、亦無法逆轉的,如何在逆境中歡笑,和憎恨和解,或者是《Di-Dar》展現的時代精神。

劇名:《Di-Dar 音樂劇場》
劇團:風車草劇團
日期︰2024年9月9日 晚上八時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場刊︰連結

圖片來源:風車草劇團網頁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Di-Dar #風車草劇團 #梁祖堯 #葛文輝 #湯駿業 #邵美君 #狂歡化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香港劇場

「陳洛零」的個人頭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