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香港話劇團在香港大會堂上演了由英國編劇積克.索恩(Jack Thorne)改編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經典電影《下一站,天國》(下稱《下》)。故事講述人死後到了一個中轉站,在這中轉站的數天內,死者要選擇一段最珍貴的回憶,由中轉站的職員合力重現這個片段。同年九月,沙丁劇場在黑目鳥白盒劇場上演了已故新加坡戲劇家郭寶崑的名作《棺材太大洞太小》(下稱《棺》)的演讀劇,講述一孫子在爺爺下葬當天,才發覺爺爺生前準備的棺材太大,不足以安放在標準墳地,只得和殯儀館的職員到政府機關求助。兩劇不單由劇團規模、場地及演出形式上都非常不同,而劇本情節及風格更是迴異。雖然「大纜都扯唔埋」,但兩劇同樣講述人死後發生的事情,圍繞的不只是死者,而是周遭的人如何「跟進」死去的人。而這個「跟進」的工作,是與其世界觀的「規則」有莫大關連的。而這個「規則」更是構成故事的骨幹,透過「規則」建立故事,展開劇情。
首先,一個故事中的「規則」通常是用來打破的,在《下》和《棺》也不例外。兩劇的主角都不是死者,而是要「跟進」死亡後續事的人,而他們都必須要遵守相關規則,但又因為某些原因而不得不力求突破規則。《下》的主角群是中轉站的職員「引導者」,無論是舞台劇還是電影,都沒有很詳細交代這個中轉站的由來及營運細節,但中轉站仿如一個政府機關,有特定的功能及程序,而引導者必須要按守則辦事,在限時內處理死者死後重現其回憶此唯一職能。男主角「引導者二號」(陳嘉樂 飾)為首的資深員工,展現的是按規則辦事的專業精神,例如他會提醒新來的「引導者四號」(郭靜雯 飾)不要私下影響死者決定。然而,當引導者二號遇到他生前未婚妻的現任丈夫時,卻違反守則,告知對方他生前和其妻的事情。演員陳嘉樂的整個氣場比較沉穩,令專業行政人員的形象更為鞏固,因而也令他的「破格」、「違規」下的內疚感更為動人。而《棺》主角孫子要面對的規則就更為明顯,就是每個人只能有一個墳位,而每個墳位的大小都有標準,所以面對爺爺生前購置的大型棺材,他及殯儀館職員都束手無策。即使他去見政府官員,官員都只是多番強調一個人只能有一個墳位。但在主角的多番懇求下,官員也鬆口,提及到可以和小孩共用墳位,最後更在主角的脅迫下同意死者佔用兩個墳位,《棺》整個故事就是主角如何突破規則完成阿爺心願。規則制度,甚至官僚體制,皆予人不近人情的冰冷,即使是《下》劇中重現回憶的中轉站,其「限時」的設定其實也有制度上的脅迫性。即使「死者為大」,原來在規則面前都未必有情講。因此,兩劇角色展現的一點人情——例如是《下》的同事之情、對未婚妻的難以忘懷;又或是《棺》中孫子希望滿足爺爺心願的堅持等,與冰冷的制度構成強烈的對比。
然而,兩劇不盡然是反對規則,反而提出規則的必要性:角色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得以完成「未竟之事」,達至完滿(fulfillment)。《下》的中轉站規則是時限內必須選擇一段回憶,而無法選擇的人會被留下成為引導者。死者在《下》獲重現回憶,然後帶著這些回憶完成此生旅程,是在儀式的協助下,對人生作出總結。劇中自我了斷的婆婆,在中轉站放不下貓咪,但她和其兄美好的回憶重演令她最後了結心事,學會放下。又例如《下》的男主角引導者二號是一個超過五十多年仍未作出選擇的人,所以他一直留在中轉站,直到遇上未婚妻的丈夫,和他一同找尋珍貴的回憶。而在協助他人的過程中,他亦找到自己珍貴的回憶,最後完成「重現」這一儀式規則,離開中轉站。二號親手重現自己珍貴的回憶,表現對過去的釋懷及對當下的謝意,令人生得以完滿。而在《棺》中,孫子為何執著要體面地將阿爺下葬呢?劇中提到他是長子嫡孫,他其實受喪葬規則所縛,若不能夠體面地完成下葬的儀式,是於禮不合,會受到親朋指責的。而最後孫子排除萬難完成爺爺心願,以巨大的棺木下葬,相信對他自己來說,也是了結了一擔責任、完成了一道使命。反過來想,如果他無法完成下葬、或者要將阿爺強行移棺,相信他人生定有遺憾。兩劇強調規則,固然是用以打破,達到戲劇效果(就像劇中出現槍就必須開一樣),但兩劇同時也透過遵守規則、完成儀式,令角色達到情感上的完滿、無憾。
兩劇在劇情上強調「跟進」死亡的規則,故事表面上是講述「死後」的事,但著眼點其實不在「死後」而在「生前」,例如《下》的中轉站規則,引導觀眾思考及選擇自己珍貴的回憶;《棺》中的一人一墳洞規定,道出了人間的官僚制肘。而兩個製作單位,都不只是滿足於戲劇的呈現,而是提供一些「戲外活動」,讓參加者想像自己的死後來反思生前如何應對死亡。香港話劇團為《下》而設的演前活動是搜集公眾珍貴的回憶,選取部分製成錄音檔,在場地展覽可以收聽。而另一有趣點是眾演員在場刊分享他們最珍貴的回憶,是頗為個人的分享。兩種心思固然提升了此製作的「溫度」,有別於電影中比較淡然的感情色彩,而「投石問路」,也勾起觀眾思考自己最珍貴的回憶,響應全劇開篇對觀眾的疑問。如果觀眾進到此中轉站,自己會選擇那一段珍貴的回憶?《棺》的演出安排就更為罕見,是一個30分鐘的演讀分享和60分鐘的嘉賓分享,由殯葬禮儀師及作家明泰主講,分享一些喪葬儀禮的文化內涵、知識及故事,生動有趣。乍聽之下和演讀劇《棺材太大洞太小》的關連不太緊密,但明泰的分享中引導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要有喪禮?你希望要一個怎樣的喪禮?如果有意願更應該和親友明言,不要避忌討論。《棺》中的阿爺為自己訂製一副異常地大的棺木,是他的心願,但他没有事前告知卻做成孫子的困擾。兩劇皆來源於國外,是此港版戲劇演出本身未至於推陳出新,有很多創意或很大突破。但兩劇團在戲劇以外的心思和安排,不但和戲劇演出的主題相呼應,令觀眾從戲內反思戲外,即如從死後反思生前,昇華意義,值得認同。
規則是形式,有時多少予人冰冷無情之感,但「規則是死,人是活的」,兩個劇本從冰冷的規則中發掘人性之「暖」,不被規則所縛反借規則完成告別,讓人無憾。戲外將規則變為方式,引導觀眾回溯過去,望向死亡之後。近年生死教育漸為人所知,如果認為「教育」過於沉重,何不透過戲劇思考生死,在藝術中享受思考的過程?
劇名:《下一站,天國》
劇團: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觀劇場次:2024年7月18日 晚上七時四十五分
場刊︰連結
劇名:《棺材太大洞太小》
主辦:沙丁劇場
地點:黑目鳥白盒劇場
觀劇場次:2024年9月
網站︰《棺材太大洞太小》ARTMATE的頁面
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網頁、《棺材太大洞太小》在Artmate頁面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下一站天國 #棺材太大洞太小 #香港話劇團 #沙丁劇場 #香港大會堂劇院 #黑目鳥白盒劇場 #香港劇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