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劇團」於五、六月逢星期五、六、日公演的《浮沙》(下稱《浮》),劇本原名《情場響尾蛇》。據場刊提及,此劇本為編劇龍文康於2006年創作,曾在台北文學奬奪得了優異奬。故事講述一男子阿明在內地「開房」期間女伴突然死亡,於是急致電好友白先生到場欲尋求解決方法,二人卻因意見不合而起爭執。中途,白先生任職新聞記者的女友Winnie亦到場,美其名協助但實際想以此作為獨家新聞。其後劇情用倒敘方式,講述斷氣的女伴情情的不幸遭遇,全劇在一場纏綿中完結。筆者之所以留意到此劇,是因為在社交平台有網友負評此劇,而劇團誠意回應,引起本人欲一探此劇是否劇如其評,也希望實際以入場支持劇團繼續創作。觀畢此劇,以「人、地、事」總結一下劇後感想。
先談「地」,即舞台空間。一般主流演出劇場有標準舞台空間,變化相對局限。但《浮》的演出雖似黑盒劇場,舞台設計卻有點「估你唔到」。正中央擺放了一情趣酒店的心形床,而演員大致就圍著心形床演出,而觀眾席則圍著這個舞台空間,因此演員演出非常接近觀眾,甚至觀眾入場前要特意提醒不要「蹺腳」,非常搞笑。這個空間設計有效模仿時鐘酒店房間的格局,觀眾有臨場感,如置身房間之內;而因為和演員極為接近,因此演衝突的情節而氣氛比較激烈時,狹窄的空間有助營造壓迫感。《浮》以劇本內容來說,是此演出場地非常合適,狹小的空間傳遞出一種人面對突如其來不幸的受壓感,仿如置身浮沙,想掙扎但又無力擺脫困局。雖說如此,以下兩點或影響部分觀眾的觀劇體驗。其一是燈光設計未能有效聚焦舞台,如前所述,觀眾包圍著演員,而演員和觀眾極近,就導致燈光幾乎無差別地投映在演員及觀眾,令周遭的觀眾成為觀看的干擾。筆者亦曾見過類似的舞台設計,但該演出的重點是和觀眾的互動,觀眾的反應是可算是演出的一部分,而《浮》並不似具備相同目的。其二是中央的心形床不合比理地大,佔據了演出的空間。心形床的面積大概佔了整個空間的四分之一,如果主要劇情在心形床進行固然無大問題,然而在頭兩幕,心形床的作用也只是用作擺放一具屍體,佔了如此大的空間、成為舞台焦點卻無發揮盡它的作用,頗為可惜。如能增加演員和心形床的互動(跳上去、坐上去、站著對罵等),這個龐大的道具會更「物有所值」。小劇場或不具備資源配備專業燈光設備及複雜的舞台設計,但前述的兩個情況,似是没有利用現有資源多於缺乏資源,只要稍作調整,或已能提供更佳效果。
其次是「人」,即演員。由於演員及觀眾距離如此接近,個別演員比較緊張、台詞唸得稍不流暢,是絕對可理解的。而伍詩雅飾演的Winnie及鄧尉均飾演的情情,則算演得較放、不拘謹。伍詩雅演的Winnie微表情豐富,例如她不相信男友謊話而露出不屑的表情、聽到白先生要同老婆離婚時喜上眉梢等,都有效傳遞出這個角色的情緒起伏,只是演員妝造以新聞記者來說稍欠說服力;鄧尉均演的情情天真活潑﹐演得夠「旁若無人」,配合角色的我行我素。而在鄧尉均的演繹下,令情情這個較難捉摸、模糊的角色變得更為立體。相較之下,兩個男角色的演繹比較繃緊。此劇算是帶荒謬感的黑色幽默劇,但兩男角時刻過於激動,帶不出幽默、令人發笑的感覺;劇本和演出不協調,尷尬多於好笑。例如阿明(朱景熙 飾)無厘頭要求白先生(梁明彬 飾)講黃色笑話一段,理應很有趣,但笑話既講得不好笑,氣氛也很尷尬。另一例是白先生男扮女裝,本應變裝是常見喜劇元素,但「件事點解唔好笑」,值得思考。此外,男角演憤怒的情緒常提高聲量及爆粗,但力度太大,感覺又較單調。第一幕兩個男角商討如何處理事件,先不論在酒店房間如此高聲對罵是否合理,但因對方言語而嬲是否可以有提高聲量以外的表達呢?而即使劇本對白有粗口,講粗口也可以有很多方式;而白先生現時的講粗口方式,即使不理會頻密程度,其實也講得「唔太似」。其實,白先生這個角色形象比較複雜,似頭腦清醒但同意扮女人「走佬」又好似蠢蠢地,似對朋友忠誠但又有外遇,在情感上不太可靠。因此演員要如何讓這個角色具說服力,相信有一定難度。
最後是「事」,想談的是劇本。編劇在場刊提及這個劇本於2006年創作後,只做過一次讀劇及小規模的自資黑盒劇場,當年有些不服氣又將劇本翻譯為英文,然後再轉為國語參加台北文學奬。這個劇本的二人對話是寫得很有戲劇感的,似打乒乓球,一來一往就將人物的背景、處境、狀態及二人關係交待出來。兩對角色,阿明和白先生、白先生和Winnie表面上是探討一件事(如何處理屍體),但實際上是討論如何處理他們的關係,甚至是人生。此外,阿明和情情的對話又隱含對某些現象的諷刺和同情,雖然十多年過去了,某些現象至今仍舊不改。即使劇本獲奬得到認同,但相信部分觀眾會有同感,就是劇情完結得太過突然。第二幕末有人拍門、白先生躲藏在浴室;到第三幕首倒敘至阿明和情情的「開房」,敘述情情的身世,連接是没有問題的,甚至這種倒敘式敘事令人意想不到。但問題在於全劇完結在一場纏綿,没有試圖交代或回應第二幕突然中止的劇情,以致第二幕和第三幕的劇情都完結得「有頭無尾」。如能在情節上補添幾筆,例如是象徵完結的關鍵台詞,又或者將結尾稍為延伸連接開首劇情(或開首劇情向前延伸),以形成一個循環;又或者在舞台效果加添完結的暗示,例如漸弱的燈光、漸小的敲門聲等,或者可以以「虛」或超現實的手法處理戛然而止的劇情。
製作很多時因各種因素而不能盡善盡美,又或者演出和觀眾的審美、期望有落差,以致票房不佳,無力繼續製作,是劇場的「浮沙」。但戲劇是有生命力的,在十多年後,這個一度斷氣的劇本能夠重演,而且能在一個配合劇情的空間演出,十分難得,也延續了這個劇本的生命。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次寶貴的嘗試,劇團正面看待負評,在批評中成長;相信觀眾也能從演出中體驗到劇團的成長,並以購票入場為劇場注入創作的生命力。
劇名:《浮沙》
劇團:碰﹗劇團
日期︰2024年5月 晚上八時
網站︰《浮沙》ARTMATE的頁面
圖片來源:《浮沙》在Artmate頁面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浮沙 #碰﹗劇團 #龍文康 #朱景熙 #梁明彬 #伍詩雅 #鄧尉均 #香港劇場 #劇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