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人劇場於2022年首次演出後,相隔大概兩年,再次在香港文化中心劇院重演《緬甸歲月》(下稱《緬》)。《緬甸歲月》是創作《動物農莊》、《一九八四》的英國名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首部長篇小說,亦被譽為是歐威爾的自傳小說,而此劇則是改篇自這部小說。《緬》講述英國木材商人John Flory因工作關係來到緬甸,自此植根緬甸,他酷愛緬甸的原始、東方文化,與印度來的韋醫師成為好友,但他同時又無法摒棄白人在緬甸社會的優越感,他買下一緬甸女子瑪拿美作他的情婦。直至一天,他遇到另一白人女子Elizabeth,並視她為「真命天女」。但瑪拿美的事曝光,John Flory求婚失敗,最終自殺身亡。筆者在觀看此劇時,腦中浮現出「表現力」這個詞彙。這個詞在戲劇不曉得有否一個特定的定義,但作本文討論目的,「表現力」指將事物的特點呈現,在演出中感染觀眾。如套用這個定義,《緬》的重演版本在「故事」、「舞台」及「演員」這三個戲劇元素方面的表現力如何呢?
先談「故事」,《緬》似乎是一部虛構小說但又不盡然是虛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建構在作家歐威爾的個人經歷之上。歐威爾因家境問題而没有升讀大學,而是到緬甸成為殖民警察。在殖民地擔任警察,可想而知,他應近距離觀察到殖民者對緬甸人民的施壓,可能甚至是當中的一員。這段經歷或者讓他反思殖民主義的價值及人性的殘暴﹐他終於在1927年離職返回英國。《緬》除了講述主角John的個人經歷——他如何邂逅Elizabeth、和瑪拿美糾纏不情、最終自殺外,John這個白人故事亦可以反映出殖民者的糾結及矛盾。作為白人他享有特權,韋醫師及法官千方百計,就是想加入白人俱樂部以獲得特權——一個殖民地統治者的身份代表。但同一時間,他喜愛緬甸的風土人情、花草樹木,稱之為「美麗的故鄉」。情節的構成及推進深化了這個主題的呈現,從較小的議題,例如是是否提名韋醫師的糾結(視韋醫師為最好的朋友但又不支持讓他加入俱樂部),至比較大的事件(在堅持提名韋醫師而和俱樂部白人鬧翻後,卻在緬甸人的叛亂中成為拯救白人的英雄),都在回應這種糾結和矛盾。從細節來看,John提出要和瑪拿美分手的一段,從起初的高高在上,至後來對瑪拿美的低聲下氣,又表現了殖民者的權力反轉。故事不見得有對殖民者的強烈批評,而是更多描寫殖民者在這片美麗土地上的心境和處境,或者也是作者歐威爾在緬甸擔任警察時的體會。故事主題的表現循序漸進,從日常到事件,從細瑣的聊天到主角的死亡,逐步深化。看畢全劇,這個半自傳的故事,不難讓人理解離開緬甸的歐威爾,何以在日後的創作中拷問社會的不公。
「舞台」是筆者認為《緬》表現力最豐富的部分,充滿原始的生命力。舞台的主色調是大幅度的紅色及綠色,為對比極其強烈的色彩,在視覺上造成大的衝擊。再者,紅綠色代表的含意也很直接鮮明,紅色代表鮮血,代表殖民土地上施暴、抗爭及鎮壓所出現的流血事件,包括緬甸人民,也包括殖民者白人。而綠色則代表緬甸的叢林,象徵自然、美麗的風土人情。或者觀眾想像紅色是殖民者、綠色是被殖民者,也是一種更直接的解讀。此外,演出的道具不追求迫真,反而以概念或符號呈現事物,在John帶同Elizabeth到訪緬甸市集一段,以毛掃代表不穿衣的小孩;演員手持兩個小鞋代表紮腳的女人等,已足夠讓觀眾想像劇情敘述的畫面。更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粉紅狗」,這個粉紅狗一出場時惹觀眾發笑。每個觀眾為何發笑當然難得知,但筆者是覺得粉紅狗的造型太原始,太「raw」,以一個演員帶著粉紅狗出場也太逗趣,心中曾疑惑是否有其他代表「粉紅狗」的做法(例如投影),又或者將粉紅狗做真實一點。但觀畢全劇,發覺「粉紅狗」不只是一個道具,它代表了主角和這個如此原始但具生命力的緬甸社會的一種連繫。當粉紅狗死了,主角也就失去了這種連繫,陷入真正的孤獨。
相較「故事」及「舞台」的呈現,演員的演出算是稍遜的一環,個別演員如有更豐富的表現,感染力會更強。聯合導演兼改篇的譚孔文在謝幕時提到,是此重演改用一群年青的演員。筆者没有觀看《緬》的首次演出,難以評價優劣。但《緬》中的男角皆有一定年紀,年青演員演時說服力會打折扣,特別是其中兩個主要角色醫生及法官都有其職業的特殊性,年紀差距加上職業特殊性,要演得「似」有一定難度。而主角John Flory更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角色。他內心充滿矛盾和糾結,他聲稱韋醫師是他最好的朋友,但他又同意簽署反對非白人加入俱樂部的連署。他貌似視緬甸為他的家鄉,但他又不當緬甸人為他的同類,無法放棄其優越的白人地位。John Flory最後自殺身亡,劇中不是有太多情節交代他的選擇,甚至他的痛苦也没有幾句對白交代,難道他只是因為求愛失敗而自殺嗎?當然他背後有更複雜的感受,而這種感受需要演員演出來。而且,劇中有一些肢體動作的表演,例如和瑪拿美的情慾戲及分手戲,也都相當考驗演員。劉煒耀演的John Flory略感單一、肢體動作稍為僵硬,也非不能理解。相較之下,兩位女角Elizabeth和瑪拿美的年紀不明顯,角色目的比較明確,少前述提及的問題。而飾演瑪拿美的杜艷珊以肢體動作「說話」,投入的演出頗感張力。
也許是因為故事主題太厚重、舞台色彩太濃烈,演員演出即使達標,也無法呈現出同等質感的歷史感及濃烈的味道。雖說如此,重演起用年輕演員,主角群貼近歐威爾服役緬甸的年紀,讓故事呈現不一樣的味道;讓年輕演員挑戰複雜的角色累積經驗,甚至以此吸引觀眾重看,也是一個值得支持的製作決定。如果《緬甸歲月》三次公演(畢竟這次票房也不錯),期待浪人劇場的創新和挑戰﹗
劇名:《緬甸歲月》
劇團:浪人劇場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院
觀劇場次:2024年4月21日 晚上七時三十分
網站︰浪人劇場網站
圖片來源:浪人劇場網頁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緬甸歲月 #喬治·歐威爾 #浪人劇場 #譚孔文 #劉煒耀 #杜艷珊 #香港文化中心劇院 #劇評 #香港劇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