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少年》(下稱《雄》)是2024香港藝術節的音樂劇演出。該劇改篇自內地的同名電影動畫《雄獅少年》,該動畫在上映時口碑不錯,據網上資料指現正籌備續集。《雄》的音樂劇由廣州大劇院、廣東歌舞劇院及廣州歌舞劇院等內地單位與香港藝術家合作製作。此劇的內地版本早在一月已在廣州大劇院演出,本地廣東話版本由香港藝術節邀請製作。由金牌組合高世章作曲、岑偉宗作詞,編劇是張飛帆,此組合正是獲奬無數的音樂劇《大狀王》的創作班底,《雄》的網頁介紹為「鋼鐵陣容創作班底」,熟識香港音樂劇的朋友知道此譽實不為過。此劇維持高水準的製作及演出,劇情雖然講不上有太大新意,但就像王道少年漫畫般,貫徹「友情、努力、勝利」的三大要素,追夢之旅熱血,令人激動;飾演男主角阿娟的鄭君熾歌演俱佳,他演出少年感,表現出阿娟這個角色的純真及堅持,氣質既柔且剛。將舞獅此文化符號融入舞蹈設計中,推陳出新,例如舞獅比賽的舞蹈讓人眩目。《雄》的高水準製作及演出,給合早前《大狀王》的成功(創作班底同樣是高世章-岑偉宗-張飛帆),令人對香港音樂劇的發展充滿期望。
香港音樂劇是否能作為展現中華文化的一個渠道?正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時在香港演出的「音樂劇」,形式承襲自西方的音樂劇(或歌舞劇),結合戲劇、歌唱、舞蹈等表演形式。歷史上著名的音樂劇如《貓》、《歌聲魅影》、《仙樂飄飄處處聞》等皆是西方創作,更莫說「百老匯音樂劇」一名稱,似乎已將美國百老匯產出的音樂劇視為業界代表。但音樂劇這種西方形式的表演藝術,是否可以在中華文化的語境中開拓發展空間?《大狀王》敘述兩個古代中國狀師的故事,它的背景在清末,「告狀」、「伸冤」是古代中國的國情,圍繞的「善惡業報」概念是佛家思想——《大狀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傳遞的訊息皆很「中華文化」。而《雄獅少年》不只講一個少年尋夢的經歷,雖然世上有這麼多運動可以作為題材,但故事選擇了「舞獅」這種中華文化活動,而此活動亦被列入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和香港甚有淵源。而舞獅中提到的擎天柱,象徵不可能的挑戰,跳擎天柱代表不畏挑戰、迎難而上。以西方音樂劇的形式講述古今中國社會的事情,不但有新鮮感,也可以展現中華文化的內涵,其至反映東方美學。
作詞家岑偉宗在一篇文章曾提及到香港是唯一用粵語寫音樂劇的地方[註一]。《雄》在廣州大劇院公演的版本是國語版,因此為了在香港藝術節的演出而創作另外的粵語版本,甚為難得。曾聽說粵語九聲和音樂劇很匹配,雖然筆者因知識所限而無法提出詳細理據支持此一說法,但借用編劇張飛帆在一個訪談的截錄︰「廣東話的九聲在音律上是適合做音樂劇,有粵劇這個唱念做打的藝術追求,也糅合西方戲劇傳統,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註二)。以廣東話寫流行曲詞已經買少見少,能夠在音樂劇歌曲上以廣東話寫詞,甚至繼承粵劇「唱白夾雜」的傳統,說句笑,實在應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鄭曉彤博士就《大狀王》所寫的《淺談粵語音樂劇《大狀王》的音樂特色》(註三),就以《大狀王》為例,解釋《大狀王》如何引入粵劇元素,值得參考。香港的粵語音樂劇既然在文化層面如此獨等、具代表性;在美學層面音律如此匹配,是否應推而廣之。有些人或者會質疑懂廣東話的人少,受眾有限、市場小,粵語音樂劇吸引力有限。但「獨特」本身就是一個市場賣點,英語音樂劇可以去國外看,國語音樂劇可以到中國內地看,但看粵語音樂劇就只能在香港看;對於優秀的音樂劇,語言不通的障礙會較不明顯,因為歌曲及舞蹈和其他表演元素可以稍為減弱對台詞的依賴(當然如配套完善,有字幕、場刊提供歌詞,觀眾能理解故事更好)。因為筆者懂粵語,所以無法感受不懂得粵語而觀賞《雄》時的感覺。但據一些媒體對群眾的訪問,一位來自蒙古的觀眾認為「她並不會說粵語,但她能無障礙地接受《雄獅少年》所傳遞出的精神與感情,並認為這是一個完整、成熟的作品。」。(註四)
一年多前參觀香港演藝學院的開放日,導師提到戲劇學院新開辦了音樂劇的表演課程,翻閱演藝學院網頁,提及到課程理念是「對音樂劇演員所需具備的表演、歌唱及舞蹈技巧所作出指定的訓練及培養」,期待這些主修音樂劇的學生畢業、踏上舞台。在演藝學院之外,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也致力於培訓音樂劇的人才,其藝術總監謝漢文(Mohamed Drissi)即是《雄》主演鄭君熾的老師。 網上提到約20年前,演藝學院開辦了一個「音樂劇文憑課程」,當時課程屬舞蹈系,老師是謝漢文。但因有意見認為音樂劇沒基礎「獨立成家」、不必刻意培訓人才,課程最後取消,謝漢文於是成立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二十多年繼續培養音樂劇人才(註五)。即使不是音樂劇專業,主修表演的戲劇學生中也不乏唱得之人,例如17年畢業於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的丁彤欣,以《大狀王》獲第三十一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演藝學院主修表演的王耀祖以音樂劇《会社人間》獲提名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而《雄》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謝國強(鹹魚強)的飾演者朱栢謙則是樂隊朱凌凌的成員等,演、唱雙棲的成功演出者不在少數。而另一方面,唱而優則演亦無不可。筆者於本年三月下旬觀看了由演藝學院音樂學院聲樂系聯同演藝交響樂團合力演出的輕歌劇《風流寡婦》。台上演出的音樂學院學生當然唱得,但部分亦見有演戲天份,演出具說服力,也有做喜劇演員的潛質。所以說,香港音樂劇如能長足發展,能提供更多機會讓演、唱、其至舞蹈俱優的表演者在舞台上獲得經驗,定可以繼續製作出如《大狀王》、《雄獅少年》般高質素的作品,甚至進一步推廣香港音樂劇至其他地區。
一齣音樂劇製作成本不低,可能比一般戲劇成本更高。現時見到有些音樂劇會先進行音樂劇讀劇(Musical Theatre Stage Reading),測試市場反應又或者收集觀眾意見再調整演出?不論如何,任何形式的演出相信也是音樂劇發展的動力,較低的票價也可吸引到對音樂劇有興趣但不想太過「冒險」的朋友(曾見過一網上留言指看劇如開盲盒)。音樂劇以歌舞等表演方式呈現劇情,兼具一定程度的娛樂性,但同時又可以展現社會百態、呈現人間的所思所感,甚至以軟式方式探討嚴肅的議題。如果諸位感到社會氣氛有點沉重,何不入場看一齣香港舞台劇,開懷笑一下、盡情感傷一下,又或者看《大狀王》反思人間善惡,看《雄獅少年》般的勵志音樂劇,在「演」的人生中體驗人間美好。
註一︰原文「畢竟,論粵語音樂劇,全球唯有香港矣。」,見岑偉宗〈談音樂:香港能發展出像百老滙的音樂劇產業嗎? (下)〉 (來源︰表演場)
註二︰見〈劇場創作人 直面時代 – 音樂劇的本土情意結 張飛帆:用作品書寫我對這地的感情〉(來源︰明周文化)
註三︰見鄭曉彤〈淺談粵語音樂劇《大狀王》的音樂特色〉(來源︰西九文化區網頁)
註四︰見〈粵港合作音樂劇《雄獅少年》唱響勇氣讚歌 觀眾盛讚演出給人無法形容的感動〉(來源︰橙新聞)
註五:見李偉民〈香港音樂劇40年的動人進化——我不敢命碰musical的六個原因〉(來源:灼見名家)
劇名:《雄獅少年》
藝術節:香港藝術節(2024)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觀劇場次:2024年3月10日 晚上七時四十五分
網站︰香港藝術節《雄獅少年》的頁面
場刊︰連結
劇名:《大狀王》
劇團:香港話劇團
地點: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
觀劇場次:2022年9月15日 晚上七時四十五分
場刊︰連結
封面圖片來源:香港藝術節《雄獅少年》的頁面截圖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雄獅少年 #大狀王 #香港藝術節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鄭君熾 #香港音樂劇 #粵語音樂劇 #高世章 #岑偉宗 #張飛帆 #香港劇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