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地

記錄相遇,為您的創作留下一點痕跡

《山海經》(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藝術家的逐日——連接零碎、融和矛盾

「陳洛零」的個人頭像

《山海經》(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是新視野藝術節2023的節目之一,介紹稱之為「聲樂偶戲劇場」。舞台原素多樣︰美籍華人作曲家黃若「糅合中國古典及民族音樂、西方搖滾及爵士等,打造多維主義(Dimensionalism) 異色音聲」(網頁介紹),以丹麥哥本哈根新藝術合唱團(Ars Nova Copenhagen) 演唱混合普通話的歌詞;美國戲偶大師貝西・特維斯特(Basil Twist)的人偶創作,將《山海經》的故事以一個詩意、略帶莊嚴、神秘的形式呈現。在演後的座談會,作曲家黃若、導演特維斯特就創作概念補充了不少資料,有助觀眾從多角度欣賞此劇,甚至可以理解此劇如何連接及融和零碎矛盾的概念。

首先,《山海經》選取的四個故事「盤古開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及「夸父逐日」,乍看之下故事關連不大,没有統一的主題。在整體舞台構成上,觀眾也未必覺得四個故事有很強的連接——幕與幕間距很分明,没有過渡性劇情。然而,導演以簡單的道具將四個故事環環緊扣︰盤古的身體構成世界萬物,故其組件在之後三幕皆有應用,甚至在〈夸父逐日〉一幕中化身巨大人偶夸父,呼應萬物皆自盤古的概念。〈精衝填海〉中代表海洋的白絲絹,在〈夸父逐日〉中也化為夸父飲用的河流。〈后羿射日〉中后羿射剩的一個太陽,又轉化為〈夸父逐日〉的太陽。因此,四個故事以「物」作連繫,補充了全劇主題——對世界及人類關係的探討。

除了以道具連接四個故事外,前文所提及的道具都有很強的中國色彩。人偶的木、擬作海洋的白絲絹以及比作太陽的燈籠,都是有東方色彩的物件。以具有東方性物件構築舞台,除了配合《山海經》此中國的神話故事外,也傳遞出東方的神秘色彩。例如后羿射日的一場,舞台出現十個燈籠代表十個太陽,燈籠轉化為不同色彩的燈球,在黑暗中飛舞,場景既優雅漂亮,也很神秘,仿似某種儀式。這種東方神秘感很配合哥本哈根新藝術合唱團所詠歌曲——以普通話為基礎的歌詞,即使是華人觀眾,也聽不清楚唱詞,但這反倒很配合類似宗教性的詠唱。反之,如果唱詞很清楚容易理解,反而會削弱神秘感、儀式感。《山海經》的基礎形式是西方的歌劇,演唱的是非華裔人士,是偏向西方的藝術表演形式。但《山海經》將東方元素融入西方的表演形式,令東方的神秘美感及西方的音樂韻律得到很好的結合。

黃若曾言此作是以音樂繪畫(Paint with Music)。透過音律講故事、表達情感。《山海經》的舞台動作是緩慢的、有不少靜止位置,也有重複性。例如〈后羿射日〉,舞台上的太陽一個個出現,又一個個消失,用了頗長時間,也考驗觀眾的耐性。知道以音樂繪畫這個概念後,就多少能理解舞台動作幅度較少、緩慢及靜止的原因——減少動作或者可以令觀眾專注在音樂(聽覺)而不是視覺上,觀眾透過音律理解劇情而不單純是「看」出來。此外,從座談會得知此劇會在音樂廳演出,而場地未必有豐富的燈光設備。因此在燈光設計上,可以理解是以直接有效、優雅乾淨的燈光配合,而非用誇張絢爛的燈光去襯托玄幻的劇情。例如當夸父死去化為櫻木的一幕,合唱團聚在中央,一個聚光燈打下,頭頂飄下紙碎,場景就很漂亮優雅,足夠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表面上或者是缺陷的視覺部分,實際是在音樂的補足下得到視覺聽覺較佳的平衡。

巨大的人偶是吸引筆者入場的原因之一,夸父逐日的一幕也很具標誌性︰他竭力追逐太陽,口渴,分解,最終死去,卻化為櫻木。《山海經》透過簡單的神話故事,以多元的詠唱、簡單優雅的舞台設計,探討宇宙及人類此等大議題。場刊提到「或許末日來臨時,大自然可以屹立長存,而人類卻終要走向滅亡。」不過我想,即使人類終將滅亡,人類創造的藝術(包括此劇),將成為人類存在過的重要證明?

節目:《山海經》(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23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觀劇場次:2023年11月3日 晚上八時
場刊︰連結

圖片來源:新視野藝術節網頁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山海經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黃若 #貝西・特維斯特 #Basil Twist #哥本哈根新藝術合唱團 #Ars Nova Copenhagen #新視野藝術節 #New Vision Arts Festival #NVAF2023

「陳洛零」的個人頭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