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於2022年夏開展了一個為期一年、名為「劇本精煉場」的計劃。計劃挑選了五位編劇,為其提供創作平台及各項講座工作坊,讓五位編劇由零開始創作劇本。劇本歷經深入研究及內部圍讀,終在九月三十日至十月二日以讀劇形式呈現觀眾。在開始讀劇前,主持人郭永康簡介計劃,提及計劃的核心是「陪伴」——談及到編劇是孤獨的崗位,默默創作,但作品不一定有面世的機會。希望觀眾能陪伴編劇,為其創作提供回饋。既然計劃有此深意,筆者在此希望表達對李偉樂《水中不知流》(下稱《水》)的喜愛,小小意見希望作為李編劇的參考,並祝願此劇有天能搬到舞台。
《水》是漁民林初德大半生的故事。他生長在漁民之家,以船為家。初登場是十多歲的小伙子,目睹熱愛大海的爺爺離世;後來天后誕投紅搶炮,表達了林初德在職場上的失意,堅定對捕魚的熱愛。及後面對是否賣船上岸的決擇,林初德終決定不改本心,留守船上。他的漁船隌伴他走過水產養殖的艱難,轉為發展休閒漁業。「水中不知流」的要旨是即使他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流年似水」(場刊語),但他依然故我,與他的漁船相依為命。
主持人提及到此計劃的劇本並不一定有機會在舞台演出,但《水》無疑是一個成熟完整的劇本,具備演出的條件。故事結構嚴謹,脈絡清晰。故事跨度最少五十年,由林初德十多歲講到變為老人,但劇情並不散亂,而是選取了林初德最具代表性的五個歷史片段,代表了林初德最重要的決定,象徵他人際關係最關鍵的離合。他將船駛離岸邊以圓爺爺的遺願令他和父親的關係出現裂痕;他被工廠解僱後轉而追逐理想;他最後不賣船堅定了他終身以漁為業的路;他在紅潮雖然損失慘重,但他對媳婦的接納修補了和兒子的關係;他最後改變主意不隨兒媳移民外國,令他孑然一身。每個選段都巧妙扣緊了林初德的固執、他的選擇及他和身邊人的關係,身邊人的離合又對照他「以海為家」的執著。此外,劇情提及到四代男性「漁民」︰爺爺、父親、林初德及其兒子,他們性格各不相同,但皆繼承了不同程度的固執,構成了多種形態的衝突︰例如爺爺和父親就上岸醫療的意見不合;父親和林初德的就業分歧;林初德及兒子就傳統文化和移民的爭執。這些衝突構成了關係發展的助燃劑外,也是此劇劇味濃郁、令人緊張的原因。如果要挑剔來說,就是相對男性角色而言,女性角色(三代母親)的描寫較為平面,她們都不約而同地有慈母賢妻的形象,角色很討好,也是男性角色的很好對照,但就稍欠深刻性。
第二點是 《水》雖然跨度很長,而且出場人物很多,但編劇對於要傳遞甚麼訊息、用甚麼方式傳遞把握得很好。故事不是長篇大論,嘮嘮叨叨,而是重點地選取林初德的「重要」經歷,呈現觀眾,所演之劇情必有其深意。故事每一幕相距十多年,林初德身邊人或死去,或上岸離開。但不是每個人離開都需要「演」出來,故事重點地選取了爺爺的離世及兒子的移民,重點以他們的離開交代了林初德的選擇及他的不捨(甚或有其他情緒如悔恨、怕自己後悔等)。由於省去重覆情節(例如父母親、妻子的離世),選取片段的劇情張力就更大更感人。又例如劇情不講及林初德自己的娶妻,反以娶新抱來勾劃水上人家的娶妻習俗,也是有趣的選段,以一劇情「順道」刻劃了父子兩代對傳統的分歧。事實上,不是所有經歷都需要交代,當角色呈現某種狀態就已經暗示某些事已經發生,例如某一場景缺少某些人,觀眾自然就能理解他們已經離去,這種處理才是真實自然。而且,故事有不少前後呼應甚至是伏筆,例如林初德和其「初戀」黎小倩。第二幕末二人的曖昧並没有在第三幕繼承下去, 反而第三幕林初德已另娶他人,戀情乍看似戛然而止。但末段林初德重遇黎小倩,又好好地交代了為甚麼兩人没有發展下去。這種發展才切合人生——當時看來是如此的突然,但多年後重看,才覺得一切是如此的理所當然。不過,筆者覺得其中一個角色劉帶喜著墨不夠。故事好像提到她是「混種」,但沒有交代她的出身,她叫林初德爺爺「爺爺」,但不知她和林初德是否表姐弟關係。劉帶喜是一個具潛力的角色,沒有交代她的過去和將來(只道她嫁了給外國人),是筆者覺得略為可惜的地方。
不得不提的是此劇刻劃水上人家,搜集的資料很充足,呈現的水上人家生活很立體。之前香港話劇團《不散的筵席》講述舊式酒樓敘香園,編劇之一李恩霖是敘香園老闆的親戚,以第一手資料寫出來分外動人。但《水》的編劇李偉樂不似水上人,但編出來的故事卻很完整立體,傳達的水上人家文化又不顯突兀生硬,反而配合劇情,很流暢生動。例如水上人家娶妻一段唱歌「祝褔」新娘,觀眾雖不能深究是否確有此習俗,但此橋段就表達了有趣的水上文化。而且劇情也讓人很深刻體會漁民之苦,例如漁獲多少不是取決於你有多努力,而是看天做人,間接解釋了水上人家為什麼重傳統、講意頭。此外,劇中的對白或概念也緊扣水上人家的生活,例如劇中多番提及的「上岸」、「蘇州過後無艇搭」都是一語雙關,很直觀地表達漁民的願望及擔憂。《不散的筵席》是酒樓發展對應香港經濟的發展;《水》其實也有一個漁民族群對應香港社會經濟的發展大框架。就此而言,前段劇本刻劃得比較到位,例如講眾漁民申請上樓,表達香港艇上人家的轉變。中段林初德賣艇,與經紀的對話展示了香港漁業的式微。但最後兩段林初德轉營水產養殖及休閒漁業,就不是交代得太過充分,為何林初德有此打算(是否因為內地大船?紅潮令所有魚死亡?),與整體香港漁農業的發展有否關連?如果能再緊扣社會經濟發展的框架,就更能以林初德這個漁民一生反映香港社會的變遷,劇本的時代意義也就更深刻。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這種圍繞個人經歷的戲劇能令觀眾共感其悲歡離合,已屬成功。雖然只是讀劇,導演盧宜敬的安排(例如換椅)及演員的超水平演出(演出投入,一人分飾多角仍然活靈活現),令原本已甚佳的劇本加分。《水》如要搬上舞台演出難度不少,例如出場人數眾多(還有兩位小朋友),舞台設計要如何呈現水上人家,也是一大難題。但《水中不知流》劇本成熟,結構完整,劇情有很大的衝擊和張力;角色深刻鮮明,質樸執著,惹人喜愛。作為觀眾,很希望能如末段的林初德般,在另一個時空(舞台)與劇中眾人再遇。
劇名:《水中不知流》讀劇
劇團: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高座 8樓演奏廳
觀劇場次:2023年10月1日 下午二時三十分
簡介︰連結
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網頁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水中不知流 #水中不知流劇評 #香港話劇團 #劇本精煉場 #李偉樂 #盧宜敬 #香港劇場 #劇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