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地

記錄相遇,為您的創作留下一點痕跡

致2050年的你——一條褲製作《規劃香港》(再規劃版)訴說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陳洛零」的個人頭像

一條褲製作的紀錄劇場《規劃香港》(再規劃版)緣起自2022年,當時一條褲製作的藝術總監胡海輝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客席導演,帶領學生訪問城市規劃的設計師、學者、公民組織人士等,了解甚麼是城市規劃,並將資料及思考轉化成劇場創作,於2023年在演藝學院演出,當時演出對象大多是演藝學院的學生。時至2025年,一條褲製作以首演為基礎重新整理內容,將香港規劃的議題以劇場形式展示大眾。在香港的眾多劇團中,一條褲製作較致力推廣「紀錄劇場」,參考劇團製作的網頁,紀錄劇場是由創作人進行研究、探訪及搜集資料,並將真實的內容整理編作。經過藝術式的編排,讓觀眾了解不同觀點、研究對象及群體,借此明白其身處的社會環境。紀錄劇場記錄社會,展現對社會的理解和關懷,但「紀錄劇場」本身卻未必有人記低,筆者不如記錄這次觀看《規劃香港》的體驗,讓劇場所呈現的過去、現在及將來,能夠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來。

過去——一個城市不是模擬城市的一個新存檔,它必然有其過去,是任何規劃都不能忽略的。《規劃香港》前段以戲謔姿態來模仿開埠以來建設本城的領導者,是以概括但具娛樂性的方式交代了香港的城市規劃。這個片段表現了城市發展在歷史中從來都是由上而下的,底層人民根本没有發聲的機會。和熱烈、情緒高漲的大敘事相對的,是來自個人對過去的懷緬,例如是角色對舊區面臨清拆的不捨、對孩童時捉精靈丟失存檔的懊悔。在演出中觀眾會被分組,其中一組會被要求寫下一處想保留的地方,大多數參加者寫下的都是和個人回憶有關的地點,例如有一名參加者寫下紅棉路婚姻登記處,對他的意義顯而易見。「規劃」好像是談將來的事,但將來從來都是建基於過去,是故個人、以致集體回憶是城市規劃不能忽視的地方。演出開首觀眾分組玩了一個遊戲,主持人請各位決定帶特定數量及重量限制的物件放進行李箱去旅行。這個遊戲的啓發不單是每個人或人和人之間要如規劃城市般進行取捨及妥協,而是大多數的情況,該行李箱都不會是空的,而作出選擇的人要在現時行李箱已被擠爆的情況下對現況進行取捨,城市規劃同理。是此重演更換了部分演員,而「再規劃版」亦借玩偶提及上次演出的演員,雖然觀眾未必熟悉他們,但也算是和過去演出的一次有效連結,正如每一次演出都可以是一次再規劃的過程。或許這個演出在多年後推出「再再規劃版」,創作團隊又會對規劃香港這個題目有另一種思考。

現在——劇場演出講「此時此地」,《規劃香港》雖然不致於是完全的參與式互動劇場,但演員和觀眾的互動部分不少。觀眾分組參加和各城市規劃組織有關的小活動,例如「街道變革」請觀眾再設計觀塘某條街道,在觀眾的妙思下,這些街道上可以有凌空的樹和椅子,行人也可以走在馬路。雖屬天馬行空,但規劃應抱「大想法」、不受制於現實限制才可以開拓討論空間。這些互動小活動有多個項目同步進行,觀眾需要選擇他們感興趣的項目,而在一場演出是不能參與所有項目的,這某程度也反映觀眾關心的面向(例如有人關心街道、有人關心公園)。然而,不能參加所有項目也會令體驗有所缺欠,例如因為没有參加過某個互動環節,對該組織及其當事人不太了解,當扮演當事人的演員在後段長篇大論地發言時,便有說法流於「口號」、空泛的感覺;如果有參加過相關的互動環節,他們的演辭會比較讓人感說服力。整體而言,呈現願景大多比直接說出願景更讓人感同身受,比起直接說出感受,用其他方式表現感受可能更有戲劇效果。其實,演員扮演這些城市規劃組織的發起人或推動者是很有趣的,筆者對個別演員不熟悉(場刊是在完場後才派發的),一度讓筆者以為他們就是這些城市規劃組織的當事人(例如王寶昕演的考城學社創辦人何尚衡;黃灝鈿演的街道變革發言人Justin),某程度也反映這些演員演得很有說服力,有效傳達出這些公民組織人士對城市、社區的熱愛和關懷。在內容方面,雖然演出傾向回顧過去、想像未來,對當下的狀況著墨較少,但有一篇章將輕鐵和日本拼湊作一交互對照,也發掘出對城市日常的想像和詩意。

未來—演出題名《規劃香港》,說到規劃其實離不開對未來的想像,例如希望將來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演出中多次提及政府於2021年宣佈的《香港2030+》,但在演員亢奮地演出「香港2030+」的內容背後,或許多少帶有點批判的意味,好像官方的城市規劃顯得「離地」甚至不近人情。和官方敘事相對的,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展現對社區的關懷。不過諷刺的是,角色希望保留過去,例如對舊屋邨有懷緬和不捨,但對該社區甚至整個城市來說,要如何保留又保留來作何用途呢?演出中似乎未有提及。所以無論是官方文件或個人故事,同樣「離地」,官方對未來的規劃太過理性而個人的又太過感性,規劃或者就是在此兩個極端中求取平衡,讓很多個人的價值聚合成為城市價值,從而推動、研究成為合理的政策。《規劃香港》的演出當然無法在有限的時長討論所有課題,很多面向、觀點都只能蜻蜓點水式提及,而創作團隊也未必有意圖在演出中提出他們對於規劃問題的答案,但演出末段在場地放置了一棟許願樹,讓觀眾在「寶碟」寫下他們對2050的願望,這個結尾倒是以較直接的方式鼓勵觀眾思考未來,展現對城市或自身的期許及祝願,也算是一個方式讓大眾「發聲」,代表城市規劃的參與精神。

筆者曾經觀看過一個由專業劇團製作的社區演出,故事是講述某個村落發生了一場瘟疫,而村長用比較強硬的手段處理,讓一眾村民感到失望,紛紛離開村莊。當時村長的助手質問村長,大意是他究意關心條村定關心村民。一條村没有村民還可以叫村嗎?同理,城市因人產生亦應以人為本,城市規劃不一定能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當中是否有份參與、聲音有否比聽見,和願望能否成真同樣重要。《規劃香港》介紹了不同的社區組織,展現他們對城市的懷緬、關懷和願景,希望它們能作為動能,推動規劃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劇名:《規劃香港》(再規劃版)
劇團:一條褲製作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6樓展覽廳
觀劇場次:2025年6月10日 晚上八時
網站︰連結

圖片來源:一條褲網站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規劃香港 #一條褲製作 #胡海輝 #王寶昕 #張卓行 #黄灝鈿 #蔣婷 #劉嘉盈 #盧萬悅 #上環文娛中心 #香港劇場 #劇評

「陳洛零」的個人頭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