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英劇團的四十五週年誌慶的集大成之作,《近鄉途情怯》源自一九九二年張達明所編寫的《客鄉途情遠》,當年獲得第一屆香港舞台劇奬的「最佳劇本」奬。三十多年後曾任中英劇團演員、現iStage的藝術總監、資深劇場人劉浩翔重寫及續寫當年的《客鄉途情遠》,成為現在的《近鄉途情怯》(下稱《近》)。《近》上半場以濃縮方式重現《客鄉途情遠》,下半場以三十年後的時空,交代這個「家」的延續故事。中英劇團本劇季四十五週年誌慶大鑼大鼓,不但銳意建立新品牌形象,又成立紀念基金推動戲劇發展;在製作上劇季欲「上承傳統、下啟共集」,「向劇團45年來的戲劇足跡致敬」。然而雖有願景,但單看中英劇團本劇季的首三個製作《關於面對藝術生涯危機的我無意間成為拯救45周年演出勇者的那件事》、《塵歸土土歸塵》及《花樣獠牙》,雖然有致敬舊作之意,但整體製作平心而論是否真能達到「上承傳統、下啟共集」的目標呢?《近鄉途情怯》的演出卻讓人驚喜,一方面它適切地回應劇團四十五週年「連結過去、回應現在、啟迪未來」的想法,同時它克服了一些筆者認為中英劇團近年常見的問題:
中英劇團無駐團編劇一職,劇本可算是劇團的軟肋。雖然可以靠邀請其他編劇、翻譯劇、重演、改篇來應對缺乏原創劇本的問題,但缺乏一個為中英劇團度身打造的劇本,始終感覺少了一點屬於中英劇團的「原創性」。劇團雖透過共同構作(如《關於面對藝術生涯危機的我無意間成為拯救45周年演出勇者的那件事》)或故事概念的方法(如《窮艙守護隊》創造劇團的原創劇本,但質素存疑亦難以達到統一的風格。是此《近》請來演員、導演兼編劇的劉浩翔編寫劇本,他編寫過《獨坐婚姻介紹所》等賣座劇本,質素有保證。《近》的題旨和中英劇團四十五週年「連結過去、回應現在、啟迪未來」的目標十分契合︰劇情上段為九十年代一個家庭將要分隔三地的故事。父親回鄉續弦、哥哥移民加拿大、弟弟留港發展。來自荷蘭的遠房親戚阿年和此家庭一同回鄉。故事除了展現故鄉的風土習俗、純樸的農村人情,亦探討「落地歸根」等和家庭、故鄉相關的問題;後段為續寫的故事,再次呈現家庭的分隔異地,但變成哥哥為和大嫂團聚回流香港、弟弟移民加拿大而哥哥的兒子回到內地工作,當中反映經濟發展及農村轉變,亦有對未來的展望(如兒子立志回內地工作,解決爛尾樓問題)。結構上劇本非常工整,透過刻劃兩段時期對照出「變」和「不變」。例如農村經濟發展而祠堂被遷移,但寶姨和二叔仍舊讓人温暖、故鄉情在。故事前段探討一段無愛但持久的農村婚姻,後段講述有愛但因誤會離異的歡喜冤家。劉浩翔不愧是描寫婚姻、兩性關係的「能手」,在《近》中譜寫出的兩段婚姻,數筆便寫出婚姻的細緻温柔、相互了解,同時也不避諱婚姻中的衝突和難以理解。簽無效離婚協議的情節,讓人思考婚姻的意義。當然,題目以「鄉」為題,以「落地歸根」對照「落地生根」,回應近年的移民風潮,反映此劇本對時代的刻劃,笑中有淚,讓人細味。
察看中英劇團現時的演員團隊,雖然没有註明年齡,但從外表推斷,除盧智燊外,幾乎全部都是較年輕的演員。這個組合一個最直接的影響是劇情中的年長角色須由年青演員擔任,削弱了角色的說服力。另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經驗不足火喉未夠,演出未夠細膩及層次,亦未能從和其他資深演員對戲中得到更多啓發,普遍感覺他們入團之前的演出經驗相比下較少及狹窄。而《近》請回昔日的中英劇團演員擔綱演出,如1983年加入中英劇團的周偉強演哥哥阿德、2002年加入劇團的盧俊豪演弟弟阿偉。資深演員演出兩段橫跨三十年的時期毫不違和突冗,能夠感受到角色不變的個性和隨年紀的細微改變。黃清俊飾演的俊表叔、孫惠芳演的寶姨及陳瑞如演的May,令人感到和角色的渾為一體、活靈活現。在資深演員的帶領下,感覺劇團的年輕演員演得更有動感、更立體。例如袁浩揚演的拉客司機,實在維肖維妙。而盧智燊在此劇能放下帶領其他年輕演員、身兼導演之責,演得更輕盈自在,放飛自我,又搞事又搞笑,他外表嚴肅但實是渾然天成的喜劇人,有其獨特的喜劇感。而藝術總監張可堅及劉浩翔分別客串演出七姨丈及八姑丈,雖只有一個同枱食飯的場景,但已足夠讓人深刻,也有一種各個年代中英劇團演員同聚的趣點,有「彩蛋」感,解緩了此幕在全劇中相對突兀的感覺。
近年中英藝團獲資助投入藝術科技,但以筆者看過的演出來說,總體而言雖具技術也有美感,但和劇情關連較弱,重「形」而輕「神」,未能更大程度發揮舞台科技對劇情、人物或背景的渲染。《近》也應用了舞台科技,而效果非常顯著,具「形」也具「神」。例如角色手持攝影機,直播台上演出的技術不算新鮮,但《近》以兒子Raymond(黃楚軒 飾)手持攝影機去拍攝其父親,可以帶出許多有意義的聯想,例如Raymond透過他的鏡頭去了解他的父親和故鄉,對照出他三十年後戴著Vision Pro和父母親溝通,讓人思考科技讓我們看得更多?還是看得更少?而且近鏡也提升演出質感,觀眾可以透過鏡頭清晰看到演員的表情或舞台上的細節,例如阿德在末段自述時一絲感傷的眼神、又或者是地球儀上標示的位置。相較於中英劇團近年華麗的機關式舞台,《近》的舞台簡潔,但應用科技讓舞台更有意境,充滿有意義的符號。例如讓攝影機影著台上道具草堆,投影一個草叢的樣子,加了一道明月,模擬出一個恬靜的鄉村環境,簡單有效;台上兩條藍色的燈條,交錯出一道河流;不得不提的還有台上的運輸帶,不但便於傳送佈景道具,令人感受不到轉場時的干擾;同時也對應客旅、行李箱的意像,暗表時間和身邊的人無法停留,含似水流年、人來人往的寓意。
《近鄉途情怯》情懷誠意質素俱在,是齣好劇;惟一可惜的地方,是它的入座率。雖然說是星期四晚,但空椅的比例不低,而且比前次觀看中英劇團的演出空座比例更高(可能只是個別場次,入座人數有待年刊公布)。此文題目說劇團有營運危機可能是「講大左」,但近月政府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到建立主要藝團的「進出機制」,「九大藝團」之一的中英劇團危機不少,或者已無太多時間讓劇團思考為何會流失觀眾又為何不能吸引更多觀眾。中英戲寶之一《留守太平間》名句「隨心所欲的是夢想,滿途荊棘的才是理想」,作為觀眾當然不希望「看得太遲」或錯過好作品,希望劇團能居安思危、跨過滿途荊棘,不負四十五年來的前人。
劇名:《近鄉途情怯》
劇團:中英劇團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觀劇場次:2025 年1月23日 晚上八時
網頁︰連結
圖片來源:《近鄉途情怯》在Artmate頁面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近鄉途情怯 #客鄉途情遠 #中英劇團 #張可堅 #張達明 #劉浩翔 #周偉強 #盧俊豪 #黃清俊 #孫惠芳 #陳瑞如 #盧智燊 #袁浩揚 #白清瑩 #黃楚軒 #葵青劇院 #香港劇場 #劇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