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進「讀劇馬拉松」的首個讀劇演出《吉普車》(Jeeps),是德國劇作家Nora Abdel-maksoud 於2021年的創作,此作入圍德國慕海姆劇作家奬。故事講述當地改革了繼承法案,先人的遺產將由政府透過抽籤處理,先人的親戚和其他人將獲得同樣機會得到遺產。故事發生在一兼為處理綜緩及遺產抽籤的「就業中心」,而故事中共有四名角色,分別是就業中心的職員阿明(陳瑋聰 飾)及Ben(蔡明航 飾)、領取綜緩的阿珊(陳秄沁 飾)及父親剛去世而到此申請遺產抽籤的Angelina(黃瑤 飾)。阿珊和Angelina意圖透過威脅炸掉Ben辛苦買下的吉普車來令自己中籤,取回Angelina父親留下的遺產。故事透過幽默諷刺的方式,揭露階級矛盾及官僚作風,意圖批判社會不公、冷視低下階層。雖然只是讀劇,但劇本中荒謬、可笑的特點在本地化後也得到很傳神的還原,在嬉笑中亦不失對現實社會的批判。
《吉普車》是德國劇本,劇初角色明言是此製作要「HongKong-ization」,其本地化的策略不但解決了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難題,幫助觀眾理解劇中對階級及官僚的描繪。例如劇中的救濟援助改為香港「綜緩」(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即使援助內容或有不同,但香港觀眾一聽就明。劇中的就業中心稱為勞工署和社會褔利署合辦,也讓觀眾大致了解中心的角色及可預期的官僚文化。而且,其不拘一格的本土化方式也頗配合故事荒謬可笑的調子。劇中稱Ben為「Ben青天」,也是借用港人熟知的包青天形象來突顯Ben的大公無私;而「六合彩」的比喻及小道具,更是貼合以運氣獲得鉅額財富的文化語境。由於故事本來就建構在假想的世界觀,劇情有不少天馬行空的橋段(例如在就業中心內擺賣、建攀石牆、只容許小朋友到就業中心代為求職等),因此本地化中添加的原素不會顯得違和,反而增加了趣味和活力。在演後談中導演提到原作中仍有些詞匯不易翻譯,例如德國以香腸指稱低下階層的人,現在只能譯做「地底泥」,失去了原文以本地食物貶稱人的趣味。這種詞匯中的文化差異或者可以用更為大膽的方式處理,配合荒謬的劇情,顯得更為瘋狂、搞怪一點?
雖然是此製作只是讀劇,但小道具的運用讓這次演出更有質感,可謂「本小利大」。其中最出彩的便是當吉普車被炸時、台中央丟出一個大的軚盤。這個不按比例大的軚盤一方面在劇情上表現吉普車被炸,讓主人Ben拿著它顯得非常傷心,在概念上這個軚盤不合比例地大,除了反映吉普車在Ben內心的價值外,也表現一種卡通化的滑稽感。又例如「Ben青天」的月形掛鍊﹐不但在開場時引起懸念,在當作「Ben青天」額頭上的道具時,更象徵Ben內心中對公平的信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劇中的服裝,雖然只是讀劇,但劇中人物的服飾皆都配合劇中角色形象,而Angelina的粉紅色外套、畫家帽及有模仿品牌標誌的襯衣,具像化了一個浮誇、追求美感的中產創業家年輕女性形象,對比網上可見的德國原版劇照中較陰暗的氛圍,明亮的粉紅色添了許活潑的喜劇感,甚至襯托出人物的天真(或扮天真),她那對低下階層的「善心」(如提供跑腿工作給就業中心的小孩)也就更顯涼薄。
全劇只有四個角色,四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慾望,他們的慾望及自私的行為是推動劇情的關鍵,令人相信如此一個荒誕的故事。例如Angelina為取回自己的籤威脅要炸掉Ben的吉普車;Ben為了購買吉普車而儲了十多年錢又高額貸款,令因吉普車被炸而報復Angelina的行動顯得合理。然而,這四個角色又並非全然毫無優點﹐純粹唯利是圖或麻木不仁的。例如阿明渴望金錢,是因為他之前為救助他人而散盡家財;阿珊領取綜緩控訴金額不足夠,但她也嘗試拾汽水樽以按樽賺取金錢,只是Ben因為她的按樽收入而扣掉她的綜緩金額,所以她要來申訴。四個讀劇演員不為形式所限,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演繹劇中並不可愛的角色,演出他們的執念、瘋狂,也有小人物的悲哀。其中陳秄沁演的阿珊讓人印象深刻,演員演得夠放,讓這個很難描述、很奇怪的角色演得又好笑又怪異,成為非典型的喜劇角色,和其他角色的吵嘴也很有節奏感,流暢生動。
雖然没有魔幻成份,但此劇予人一種魔幻現實之感。劇中對制度的大膽想像及假設,卻導引出一個悲涼的現實——由於人的慾望及自私,即使改變制度也難以改變階級衝突,甚至會成為某些人的催命符,良好的意願卻帶來血腥的結局。如果以戲劇探討社會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此劇以荒謬喜劇為手段,較軟式地剖析社會問題,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切入。如果此劇有機會做成一個完整製作,希望能夠衝出牛棚,讓這類社會性、議題性的作品能讓更多人看到,在歡樂的觀劇體驗中,也可以在笑後思考一下那悲涼的社會現實。
劇名:《吉普車》(Jeeps)
主辦: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地點:牛棚劇場
觀劇場次:2024年11月 下午三時
網站:網頁
圖片來源: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吉普車 #Jeeps #Nora Abdel-maksoud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黃朗然 #陳瑋聰 #蔡明航 #陳秄沁 #黃瑤 #黃卓妮 #牛棚劇場 #香港劇場 #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