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與兒 GIRLS & BOYS》(下稱《女》)是非常林奕華與一舊飯團的crossover之作,由林奕華導演、林珍真主演的女生獨腳戲。劇本是由是由英國劇作家Dennis Kelly 編寫,此劇於2018年在英國首演,好評如潮,及後以不同語言版本於美國、法國、荷蘭、德國等地公演。此劇的廣東話版本在2022年首演,本次為重演。演出特設導演林奕華及劇戲顧問的演前導賞(需事先登記),約三十分鐘的分享為觀眾打「預防針」——提出《女》和傳統戲劇的分別,仿似TikTok式般的片段獨白而非線式敘事,林奕華提出問題、介紹創作要素,令觀眾不致茫無頭緒。導演和戲劇顧問在演出後謝幕也作了簡單的分享,有關此劇也有關劇場發展。本劇首演時獲得IATC(HK)劇評人奬年度演員奬及年度舞台科藝 ⁄ 美術奬的提名。既然是劇評人奬的入圍之作,演員的演出及舞台設計之優秀已獲得認同。本文希望擴闊對於此劇的討論,不限於作品本身,而是戲外創作團隊如何和此劇構成一種奇妙的反差——真與假、冷與暖。
首先是「真」、「假」的對比。《女》約九十分鐘的演出是女主角連串不停、自說自話的獨白,她是舞台上惟一說話的角色。林奕華提到一個人在重覆講述自己故事時,會作出加添刪減。雖然女主角是故事的中心,她講述的是她自己的經歷,但不代表她所說的就是「真實」(real)。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會感知她獨白中的違和、她的「留白」,其至她的前後矛盾,構成她敘述的「假」(unreal)。由於女主角的不可信,觀眾在聆聽女主角、觀察女主角行為時,時刻都會疑問她所說的真偽,並按自己的理解填補劇情。例如女主角似是與一對子女對話,但及後又提到她決定墮胎,所以一對子女究竟有没有出現過?觀眾或各有答案。所以《女》除了是女主角自己構築的故事,也可以是觀眾腦補出來的故事,「真實」在此劇並不重要,甚至「真實」本身就是被懷疑的對象。此外,女主角雖然是惟一的「說話者」,但她不是惟一的敘述者。舞台上巧妙地設一巨型屏幕,播出不同類型的影片。這個透過螢光幕出現的第二敘述者,將一件事以多過一個角度呈現。但它又不止是一件事的另一角度,它可以被理解成一種「rewrite」、一種女角心理或陰影的投射、過去的回憶、對未來的想像等。同樣,這個第二敘述者不一定代表「真實」,但它的存在挑戰了女角的話語權,進一步深化對「真實」的拷問。這種舞台上另設屏幕的設計不是新鮮事,然《女》中的屏幕應用緊貼主題,幫助聚焦對「真實」的探討,末段移去屏幕的操作,為整個演出留下更多可能性。
與演出的「unreal」對立的,是林奕華在創作中追求的「真」。林奕華在演後分享中提到「真」是他多年創作的原則。雖然林導演没有詳細解釋「真」的意思,在此筆者不妨腦補一下,先假設這個「真」是真實的意思。此劇的敘述是不真實的,但它的演出卻在令人意料不到的地方套用真實元素。林奕華提到他在第一次排練時請演員林珍真執滿一個行李箱然後帶到現場,觀眾現在看到的舞台基本上就是第一次排練的模樣。雖然不知道現場道具是否真是林珍真自己帶來,但這個操作將真實的元素呈現在虛構的舞台,象徵著林珍真作為一個真實的人對這個虛構故事的理解。而且,林珍真的丈夫也「友情客串」,在看不到的舞台上貢獻九十分鐘的等待,這個安排是否也是以「真實」挑戰虛構?第二個理解是劇作的以「假」寫「真」,概念上戲劇構作都是虛構的,但它是基於對現實的觀察,其至旨在反映現實。此劇講「unreal」,其實也是反映現實社會的「unreal」、講的就是現實的「複雜性」。第三個理解是舞台的「真實性」。舞台劇有異於其他創作媒介如電視電影,戲劇舞台是現場演出,「眼看為實」。《女》中的巨型屏幕令人反思各種媒體的可信性,例如電影使用電腦特效,觀眾所看到的壯麗河山或者千軍萬馬或許也不過是一幅綠幕。但舞台演出是可看可感的真實,觀眾同喜同悲。以此劇為例,某些效果是錄影不能呈現的。
承上段,錄影不能呈現的效果之一,是此劇的「冷」,即距離感——角色和觀眾的距離,是物理距離很近但心理距離很遠。一般舞台演員會望著觀眾,表演能否引起觀眾共鳴是作品評價的重要部分。但此劇女角不會望向觀眾,反而經常背對觀眾席,例如背著觀眾畫妝,逃避眼神接觸是拉開距離、疏遠對方的一種手段。此劇的另一「冷」在於它的冷漠,以一種冷處理的形式去呈現戲劇張力的部分。例如末段的謀殺情節,女角敘述得比較輕描淡寫,而螢幕上同時展出女角畫妝的畫面,又越發淡化這種情節的「灑狗血」感,更讓人疑惑此情節有否實際發生,敘述的女角又是否可信,是否值得同情。正如戲劇顧問徐硯美提到,此劇希望觀眾像陪審團般,用冷靜目光去客觀審視劇中的線索。讓人同情角色遭遇,不是此劇的目的;是否能讓角色和觀眾產生距離,才是評價此劇的標準。打趣地說,電視電影有「我最喜愛的角色」,如果《女》的女角在「我最喜愛的角色」獲奬,恐怕不是甚麼好事;相反如果觀眾討厭女角,反而更能證明《女》在演出上成功製造這種距離感。而這種微妙的距離感,是透過錄像難以產生的。
與劇中距離感相反的,是劇外打破隔膜的真誠、熱情。林奕華在演前導賞中,希望觀眾想下有没有一件事好想同人分享但又不知道從何說起。而這個問題又引伸出另一個問題,你何時會有和對方「ice breaking」的感覺。林導演給出他的答案:當你能夠將一件說不出口的事講比對方聽,你相信對方可以接納你「說不出口」的事。在《女》中,雖然女角講了近九十分鐘的獨白,好似將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坦誠出來,但事實上另一巨大屏幕的反映,可能才是真正的她。正如前段所述,女角和觀眾的隔閡没有被打破。相反,此劇團隊在完場後的分享,是真正做到破冰的感覺。團隊坦誠此劇「賣票」之難,需要1200名觀眾入場方可以達到收支平衡;林珍真提及與其他團體合作「送票」不是因為票房不好,而是為了開拓觀眾群,她不會放棄。票房可能是一個劇團難以啓齒的事,但團隊以此表達對觀眾買票入場的感謝,以及希望觀眾將此劇介紹予其他人,都是真誠之舉。
此劇以「真」演「假」,有效的舞台裝置加上林珍真流暢而有層次的發揮,將主題及形式以令人深刻的演出方式結合呈現。製作不能不考慮收益,現時的入座率或許不能令《女》有第三次公演。推而廣之,没有觀眾就没有劇場。舞台演出和人的相遇一樣,從來都是一期一會,且看且珍惜啊各位﹗
劇名:《#女與兒 GIRLS & BOYS》
劇團:非常林奕華、一舊飯團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觀劇場次:2024年1月20日 晚上八時
場刊︰連結
封面圖片來源:一舊飯團網頁
文章列明作者,歡迎引用、 連結或轉載。
#女與兒 GIRLS & BOYS #非常林奕華 #一舊飯團 #林奕華 #林珍真 #徐硯美 #香港劇場 #劇評
發佈留言